为迎接“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和医务人员对耐药危机的认识,牢固树立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观念,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切实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抗微生物合理使用的良好氛围,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来说明抗微生物药物。一、抗微生物药物的定义
抗微生物药是一类对体内外病原微生物(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包括临床广泛应用于抗感染的抗生素、磺胺类、喹诺酮类、呋喃类、抗结核病类、抗真菌病药和抗病毒类等。
二、滥用抗微生物药物的危害
(1)细菌耐药性:细菌对于抗微生物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
(2)服用抗微生物药物的同时,肠道菌群也无一幸免,无论是有益菌,还是有害菌,它对肠道菌群能够造成非常大的破坏。
(3)摧毁免疫,更易生病:人体有超过80%的免疫功能建构在肠道中的益生菌平衡上,抗微生物药物的滥用严重影响肠道菌群的平衡,摧毁大量的益生菌,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
(4)不良反应:不合理使用很容易产生不良反应。
三、如何正确使用抗微生物药物
(一)抗微生物药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1、诊断为细菌感染者,方有指征使用抗微生物药物
不应使用抗菌药物的常见情况:①病毒感染→抗菌药物对病毒感染无效;
②原因未明的发热患者→掩盖病情,延误诊断和治疗;
③局部应用→诱发过敏反应和细菌耐药。
2、尽早查明病原菌,根据病原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微生物药物
①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选用抗菌药物;
②急需治疗者:可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先行经验性治疗,之后再根据病原菌鉴定和药敏试验调整治疗方案。
3、按照药物的抗菌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4、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
使给药途径、剂量、疗程与病情相适应。
剂量过小→无治疗作用,反而产生耐药性;
剂量过大→毒性反应;
轻症感染→口服;
重症感染→静脉;
控制急性感染→用药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3~4天即可;
用药2~3天不缓解→改换药物或调整剂量。
5、防止抗微生物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注意特殊人群用药
(二)严格掌握抗微生物药物预防应用的适应证
不适当的预防用药可引起病原菌耐药、发生继发感染而难以控制。下列预防应用通常被认为是合理的:
①对已被确认,但尚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②防止某些感染的复发;
③防止某些不可避免的继发性感染或并发症;
内科及儿科预防用药的原则
(1)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如目的在于防止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
(2)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长期预防用药常不能达到目的。
(3)患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可能有效。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如免疫缺陷者),预防用药应尽量不用或少用。对免疫缺陷患者宜严密观察其病情,一旦出现感染征兆时,在送检有关标本作培养同时,首先给予经验治疗。
(4)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
(三)抗微生物药物的联合应用
一般细菌的单一感染不主张联合用药,下述情况才考虑联合用药:
①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
②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
③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重症感染;
④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⑤合用药时可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
近年来,我国卫生部也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强抗微生物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一)制定抗微生物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严格落实抗微生物药物分级管理和处方点评制度;
(二)加强抗微生物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网建设,对医疗机构抗微生物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预警;
(三)开展全国抗微生物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行动,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加大抗微生物药物不合理应用行为的监督和处理力度;
(四)继续开展医务人员培训,提高抗微生物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继续加强公众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公众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意识,教育公众不要随便购买抗微生物药物,要遵循医生医嘱规范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共同抵制抗微生物药物的滥用。